信息正文

您的位置:首页>政策法规>政策法规>正文

《宁波市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实施方案(2021-2025年)》解读

发布时间:2022-01-20 12:47作者:管理员文章来源:智能制造协会


《宁波市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实施方案(2021-2025年)》解读



一、起草背景

产业基础对产业发展起着基础性、关键性的支撑作用,影响着产业发展质量、产业链控制力和竞争力,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产业基础高级化发展。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强调要“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2021年4月2日,工信部、中国工程院专门成立由100位院士、专家组成的国家产业基础专家委员会。宁波产业基础较好,拥有63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和18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在稀土磁性材料、电子信息材料、功能膜材料、高端模具、液压及气动件、密封件、精密轴承、伺服电机等关键领域优势突出,综合竞争力较强。为贯彻国家战略,加快培育特色基础产业,做大做强做专优势企业,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特制订本方案。


二、政策依据

(一)《浙江省实施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行动方案(2020─2025年)》(浙政发〔2020〕22号);

(二)《宁波市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2年)》(甬政办发〔2019〕86号);

(三)《关于加快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甬政办发〔2020〕7号);

(四)《宁波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甬政办发〔2021〕58号)。


三、主要内容


《实施方案》主要框架分总体要求、重点发展方向、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四个部分内容。


(一)总体要求

1.总体思路:以新材料、关键基础件、工业互联网等三大科创高地建设为引领,以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为目标,坚持市场有效、政府有为,坚持技术创新、应用牵引,坚持质量为先、融合提升、问题导向、分类施策,大力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企业梯队培育、产业链打造、创新成果推广应用、数字化赋能、质量标准品牌提升等“五大重点工程”,全面提升产业基础能力,积极争创国家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试点城市,打造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制造业强市,为服务国家战略提供坚强支撑。

2.发展目标:到2025年,产业基础领域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其中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电子元器件、工业基础软件产值(营业收入)较2020年实现翻番。产业基础领域累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300项以上,承担国家工业强基类项目25项以上;产业基础领域R&D投入强度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平均强度10%以上,新增市级以上“三首”产品500个;打造10个百亿级特色产业园,培育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细分领域产业集群。数字化改革深度推进,在“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产品应用推广、重大项目谋划招引、产业链群培育等方面不断探索实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经验。

(二)重点发展方向

围绕关键基础零部件、核心基础电子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关键基础软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六大重点领域,提出具体发展方向。

1.关键基础零部件

重点发展高端模具、伺服电机、精密轴承、传动件、紧固件、液压件、气动件、密封件、铸锻件、粉末冶金件等十大领域。

2.核心基础电子元器件

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元器件、光学成像和显示器件、汽车电子、光伏器件、继电器等优势领域,培育发展光通信、传感器等重点领域。

3.关键基础材料

巩固提升先进高分子材料、金属新材料、磁性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优势领域,培育发展功能膜材料、新能源材料、石墨烯、生物医用材料、前沿材料等重点领域。

4.关键基础软件

重点发展高端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平台、嵌入式系统软件,培育发展工控安全产品、新兴领域软件

5.先进基础工艺及装备

重点研究突破超精密及复杂部件加工成形工艺及装备、超大型零件成形加工制造工艺及装备、近净成形制造工艺及装备、数字化制造工艺及装备、轻量化材料成形制造工艺及装备、高纯材料制造工艺及装备等先进基础工艺及装备。

6.产业技术基础

重点构建产品基础研究、检验检测、计量测试、标准与专利服务、技术评估与成果转化、质量控制、可靠性、环境适应等产业基础技术服务体系。

三)主要任务

根据我市产业基础高级化发展需求,围绕六大重点领域,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企业梯队培育、特色产业链培育、创新产品推广应用、数字赋能创新、质量标准品牌提升等六大重点工程。 

1.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

(1)加强“卡脖子”技术攻关。梳理“卡脖子”技术清单,实施产业基础“卡脖子”技术攻关专项。完善关键核心技术动态排摸机制,建立“建档立卡”制度,强化“三色图”管理。完善“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全球创新资源协同破题”联合攻坚机制,实行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和“赛马”等制度。

(2)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加快建设甬江实验室,提升和新建一批市级重点实验室,争创省级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努力争取国家战略科技平台在甬落地。实施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做大做强、加快建设、谋划招引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丰富完善研究院功能。谋划建设一批国家产业、制造业、技术创新中心,推动石墨烯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级创新中心。

(3)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完善企业创新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布局建设研发平台,支持企业牵头组建新型研发创新机构。鼓励企业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积极研发关键基础产品。支持企业建设技术孵化创新基地。

(4)推动“政产学研金介用”协同创新。探索构建“政产学研金介用”合作长效机制和研用一体化机制,营造协同创新生态圈。发挥政府牵线搭桥作用,促进多方协同合作。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合作。推动建设科技成果中试和产业化平台,加快培育引进一批市场化、国际化的技术转移机构,形成创新成果产业化公共服务体系。

2.实施企业梯队培育工程

(1)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实施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计划、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计划,筛选一批优质企业,建立企业培育库。完善企业精准服务机制,引导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加快培育一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造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

(2)发挥“大优强”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实施“大优强”企业培育行动,培育一批“链主”型企业。支持“大优强”企业并购重组产业基础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创新机构,发展制造业总部。支持“大优强”企业主导建设专业园和生态平台,带动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3)打造创新型企业梯队。实施新一轮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梯队。推进产业基础领域硬科技、新经济、科技服务等领域创新创业,培育一批科技型苗子企业。

3.实施特色产业链培育工程

(1)打造特色产业链。建立重点产业链培育清单,推动向两端延伸、链式发展,重点打造高端模具等一批特色产业链。围绕标志性企业、项目、技术、平台和活动,实施“五个一批”行动。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单项冠军企业牵头,建设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

(2)建设特色产业园。依托“3+17”重点开发区(园区),按照“一园一业”原则,推动建设产业基础重点领域特色产业园,谋划建设电镀、印染、铸造等生产环节关键工序的功能性产业园区。加快编制“一园一案”,研究制定“一园一策”。建立完善产业项目落地统筹机制,推进产业项目向特色园区集聚。

(3)推进产业基础领域项目投资。强化产业链精准招商,着力引进一批细分领域补短板的重点项目。建立重点投资项目清单,纳入市级工业投资(技术改造)项目库管理,开展动态跟踪服务。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实施一批进口替代、产业协同创新、工业强基等产业投资项目,支持推进一批基础条件好、带动作用强的工业强基项目申报国家专项。

4.实施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工程

(1)推进整零协同。鼓励整机企业与上下游中小企业组建“整零”协同共同体。实施整零协同开发计划,推动企业协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鼓励整机企业牵头打造一批共享制造平台、虚拟产业园等,带动上下游企业应用新模式、新技术。

(2)推进“三首”产品首试首用。完善装备首台(套)、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产品推广应用政策,优化认定管理流程,实行产品目录动态管理和退出机制。将“三首”产品视同重点自主创新产品,完善招标采购政策。实施一批“三首”产品示范应用工程,完善产品创新应用容错机制。完善“三首”产品认定、补偿、“首用”奖励等方面激励措施。

(3)实施“一条龙”应用计划。每年遴选支持一批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开展产品工程化、产业化和应用推广,建立一体化组织新模式。推动本地优质企业、项目争创国家“一条龙”应用计划示范。

5.实施数字赋能创新工程

(1)推进数字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强化数字技术在产业基础领域融合应用。支持大企业建设标杆项目,发展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动全环节的数字化赋能。支持博威集团建设有色金属新材料数字化研发平台。推动中小微企业通过低成本、模块化模式实施数字化升级。深化大数据挖掘分析利用,优化生产流程,改进生产工艺,提升产品质量。

(2)建设产业平台和产业大脑。加快推进行业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着力推动重点行业整体数字化改造。鼓励大企业建设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台,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加快建设化工、模具等领域产业大脑,推动数据汇聚、共享和创新应用。

(3)提升数字化服务供给能力。培育发展工业母机,提升装备的国产化水平。支持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合制造业企业加强供需互动、联合创新,开发面向典型场景和细分行业的整体解决方案。支持软件企业和制造企业联合开展攻关,开发软件产品。推动本地企业与国内高校、研究机构以及大数据企业合作,开展数据清洗、加工、分析等服务。谋划建设宁波超算中心,推动算力、算法、数据、应用资源集约化和服务化创新。

6.实施质量品牌提升工程

(1)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实施卓越企业培育计划,鼓励企业导入国际测量管理体系。加快推进质量基础“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一批示范引领平台。推动检验检测、认证认可与产业基础重点细分行业深度融合,形成产业聚合新模式。鼓励企业积极争创中国质量奖、省政府质量奖、市政府质量奖。

(2)推动标准体系建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共性技术的标准研制。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浙江制造”标准制(修)订。推动社会团体制定推广实施市级团体标准项目。促进产业基础领域有关国家标准委秘书处落地宁波。优化提升标准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国家标准专库。

(3)强化知识产权布局与保护。研究制定知识产权导向目录,开展重点产业专利导航和专利预警分析。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大高价值专利培育力度。探索知识产权国际与区域合作新机制。建立完善知识产权“快保护”机制,加强中国(宁波)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和海外纠纷应对分中心建设。

(4)加强品牌建设。鼓励企业争创省级以上品牌,支持企业加快培育自主品牌,推动由贴牌生产向自有品牌转型。推动国家知名品牌示范区创建,支持产业链上下游开展商标资源整合和品牌联合,打造特色明显、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区域品牌。开展“宁波品牌日”系列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保障措施

主要从强化工作统筹、强化要素保障、强化试点示范、强化评估评价四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保障措施。


四、解读机构与联系方式

解读人:刘尚海

解读机构:宁波市经信局

联系方式:0574-89186425


来源:宁波经信 


官方微信
宁波市智能制造协会

更多精彩等你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