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正文

您的位置:首页>政策法规>政策法规>正文

《宁波市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实施方案(2021~2025年)》印发

发布时间:2022-01-20 13:29作者:管理员文章来源:智能制造协会

《宁波市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实施方案(2021~2025年)》印发:产业规模显著提升、产业创新实现重大突破、产业生态不断完善



产业基础对产业发展起着基础性、关键性的支撑作用,影响着产业发展质量、产业链控制力和竞争力,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产业基础主要包括关键基础零部件、核心基础电子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关键基础软件、先进基础工艺及装备、产业技术基础等重点领域。为贯彻国家制造强国战略,深入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制造强国、数字中国和质量强国等战略,对照省委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要求,依托产业基础细分领域优势,以新材料、关键基础件、工业互联网等三大科创高地建设为引领,以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为目标,坚持市场有效、政府有为、技术创新、应用牵引、质量为先、融合提升、问题导向、分类施策,大力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企业梯队培育、特色产业链培育、创新成果推广应用、数字化赋能、质量品牌提升等“五大重点工程”,全面提升产业基础能力,积极争创国家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试点城市,打造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制造业强市,为服务国家战略提供坚强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产业基础领域的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能力、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显著增强,产业服务体系、技术创新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产业规模明显提升,形成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关键产品、重点产业的标志性成果和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产业规模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领域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其中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电子元器件、工业基础软件产值(营业收入)较2020年实现翻番。


——产业创新实现重大突破。产业基础领域累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300项以上,累计承担国家工业强基类项目25项以上;产业基础领域R&D投入强度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平均强度10%以上,新增市级以上“三首”产品500个;打造10个百亿级特色产业园,培育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细分领域产业集群。


——产业生态不断完善。数字化改革深度推进,在“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产品应用推广、重大项目谋划招引、产业链群培育等方面不断探索实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经验。


二、重点发展方向


(一)关键基础零部件


聚焦打造关键核心基础件科创高地,围绕高端装备和重大工程需要,重点发展高端模具、伺服电机、精密轴承、传动件、紧固件、液压件、气动件、密封件、铸锻件、粉末冶金件等领域,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发一批高性能、高精密、高可靠性、可实现进口替代的重点产品,推进产品工程化和产业化应用,实现关键基础零部件产业整体高端化发展,提升在全球全国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力争到2025年,关键基础零部件总产值达到1300亿元。


(二)核心基础电子元器件


紧紧抓住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重大机遇,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元器件、光学成像和显示器件、汽车电子、光伏器件、继电器等优势领域,培育发展光通信、传感器等重点领域,谋划建设一批重大创新项目、产业项目和技改项目,推进硬件与软件一体化发展,加快推动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集群化发展。力争到2025年,核心基础电子元器件总产值达到800亿元。


(三)关键基础材料


聚焦打造新材料科创高地,巩固提升先进高分子材料、金属新材料、磁性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优势领域,培育发展功能膜材料、新能源材料、石墨烯、生物医用材料、前沿材料等重点领域,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进关键基础材料升级换代,努力打造成为我国关键基础材料重要研发生产基地。力争到2025年,关键基础材料总产值达到3000亿元。


(四)关键基础软件


以创建特色型中国软件名城和工业互联网领军城市为总抓手,重点发展高端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平台、嵌入式系统软件,培育发展工控安全产品、新兴领域软件,突破工业软件关键共性技术,打通“1+N+X”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各环节。


(五)先进基础工艺及装备


聚焦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大基础工艺和高端装备,重点研究突破超精密及复杂部件加工成形工艺及装备、超大型零件成形加工制造工艺及装备、近净成形制造工艺及装备、数字化制造工艺及装备、轻量化材料成形制造工艺及装备、高纯材料制造工艺及装备等先进基础工艺及装备,加强系统创新、集成创新,加快先进基础工艺推广应用。


(六)产业技术基础


针对关键基础零部件、核心基础电子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关键基础软件等重点领域和行业发展需求,加快构建产品基础研究、检验检测、计量测试、标准与专利服务、技术评估与成果转化、质量控制、可靠性评价、环境适应等产业基础技术服务体系,重点攻克检验检测技术,加快高端检验检测仪器国产化进程。


三、主要任务


(一)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


1.加强“卡脖子”技术攻关。聚焦关键基础零部件、核心基础电子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关键基础软件等产业基础重点领域,梳理“卡脖子”技术清单,实施产业基础“卡脖子”技术攻关专项,加快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完善关键核心技术动态排摸机制,建立关键核心技术“建档立卡”制度,强化“三色图”管理。完善“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全球创新资源协同破题”联合攻坚机制,实行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和“赛马”等制度。到2025年,产业基础领域累计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300项以上。


2.提升基础研究能力。面向产业基础重点领域,加快建设甬江实验室,提升和新建一批市级重点实验室,争创省级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发挥甬江科创大走廊创新主引擎作用,着力引进国家战略科技平台,努力争取国家实验室、国家级重大科创平台在甬落地。实施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推进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兵科院宁波分院等做大做强,推进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西北工大宁波研究院、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等加快建设,围绕产业基础重点领域,谋划引进一批新的产业技术研究院,丰富完善研究院“研发、转化、孵化、招商、人才培养”等功能。谋划建设一批国家产业/制造业/技术创新中心,推动石墨烯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级创新中心。到2025年,产业基础领域累计建成产业技术研究院100家以上,累计建成市级以上创新中心15家以上。


3.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企业创新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聚焦产业基础重点领域,鼓励企业布局建设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研发平台,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新型研发创新机构。鼓励企业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积极研发关键基础产品。支持企业建设技术孵化创新基地。到2025年,累计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0家。


4.推动“政产学研金介用”协同创新。探索构建“政产学研金介用”合作长效机制和研用一体化机制,构建“政府+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科研院所+服务环境+应用场景+科技金融+科技中介机构”产业基础协同创新生态圈。发挥政府牵线搭桥作用,推进产业技术研究院与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等开展对接交流活动,促进多方协同合作。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合作。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体系,推动建设科技成果中试和产业化平台,加快培育引进一批市场化、国际化的技术转移机构,形成技术中试加速、测试验证、成果推广、转移转化、产业落地的创新成果产业化公共服务体系。到2025年,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450亿元。


(二)实施企业梯队培育工程


1.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实施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计划、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计划,聚焦产业基础重点领域,筛选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拥有关键核心技术、具有一定行业话语权的优质企业,建立企业培育库。完善企业精准服务机制,引导企业专注细分领域、深耕细作,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加快培育一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造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到2025年,累计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600家。


2.发挥“大优强”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实施“大优强”企业培育行动,培育一批具有品牌影响力、生态主导力、创新带动力的“链主”型企业。支持“大优强”企业并购重组产业基础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创新机构,集成技术、人才、品牌、营销、管理等优势,发展制造业总部。发挥“大优强”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引领带动作用,支持“大优强”企业建设企业主导的专业园和生态平台,鼓励其与上下游企业建立稳定的协同关系,带动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到2025年,在产业基础领域累计培育“大优强”企业50家。


3.打造创新型企业梯队。实施新一轮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的创新型企业梯队。推进产业基础领域硬科技、前沿科技、新经济、科技服务等领域创新创业,培育一批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苗子企业。到2025年,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8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万家。


(三)实施特色产业链培育工程


1.打造特色产业链。立足产业基础重点领域,建立重点产业链培育清单,推动向两端延伸、链式发展,重点打造高端模具、特色工艺集成电路、光学电子等一批特色产业链。建立完善产业链培育机制,精准实施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行动,围绕标志性企业、项目、技术、平台和活动,实施“五个一批”行动。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单项冠军企业牵头,联合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产业促进机构,建设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推动共同体企业协同创新、协同制造、标准互享、金融互助、数据互通,提升融合配套水平。到2025年,累计打造8条特色产业链,建设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100家以上。


2.建设特色产业园。依托“3+17”重点开发区(园区),按照“一园一业”原则,推动建设关键基础零部件、核心基础电子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关键基础软件等重点领域特色产业园,谋划建设电镀、印染、铸造等生产环节关键工序的功能性产业园区。加快编制“一园一案”,研究制定“一园一策”。建立完善产业项目落地统筹机制,推进产业项目向特色园区集聚。到2025年,累计打造10个百亿级特色产业园。


3.推进产业基础领域项目投资。聚焦产业基础高级化方向,强化产业链精准招商,着力引进一批细分领域补短板的重点项目。建立产业基础高级化重点投资项目清单,纳入市级工业投资(技术改造)项目库管理,开展动态跟踪服务。鼓励产业基础领域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实施一批进口替代、产业协同创新、工业强基、产业链关键环节强链补链延链等产业投资项目,支持推进一批基础条件好、带动作用强的工业强基项目申报国家专项。到2025年,每年实施工业强基项目20项以上,累计承担国家工业强基类项目25项以上。


(四)实施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工程


1.推进整零协同。聚焦数控机床、机器人、工程机械、仪器仪表等重点领域,鼓励整机企业与上下游中小企业组建以整机牵引和基础支撑协调发展为特征的“整零”协同共同体,建立长期稳定的协同关系。实施整零协同开发计划,推动整机与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材料企业协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鼓励整机企业牵头打造一批共享制造平台、产业基础公共平台、虚拟产业园等,带动上下游企业应用新模式、新技术。到2025年,形成10家以上具备稳定协作关系的“整零”协同共同体


2.推进“三首”产品首试首用。完善装备首台(套)、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产品推广应用政策,优化“三首”产品认定管理流程,实行产品目录动态管理和退出机制。将“三首”产品视同重点自主创新产品,完善招标采购政策,为“三首”产品提供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组织实施一批“三首”产品示范应用工程,完善产品创新应用的容错机制。创新金融服务,完善“三首”产品认定、补偿、“首用”奖励等方面激励措施。到2025年,累计新增市级以上“三首”产品500个。


3.实施“一条龙”应用计划。围绕产业基础重点领域、重点环节,每年遴选支持一批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开展产品工程化、产业化和应用推广,建立产业链上下游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一体化组织新模式。推动本地优质企业、项目申报国家“一条龙”应用计划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到2025年,累计在10个以上细分领域组织实施“一条龙”应用计划。


(五)实施数字赋能创新工程


1.推进数字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强化5G、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数字技术在产业基础领域融合应用。支持大企业建设“5G+工业互联网”、智能工厂、未来工厂等标杆项目,发展智能化生产、协同化制造、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推动从生产制造环节的数字化向研发设计、仓储物流、营销管理、后端服务等全环节的数字化延伸。支持博威集团建设有色金属新材料数字化研发平台。推动中小微企业通过“平台+APPs”“上云上平台”“机器换人”等低成本、模块化模式实施数字化升级深化大数据挖掘分析利用,通过大数据优化生产流程,改进生产工艺,提升产品质量。到2025年,在产业基础领域新增市级以上未来工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100家以上。


2.建设产业平台和产业大脑。加快推进模具、轴承、气动件、紧固件等产业基础领域的行业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着力推动重点行业整体数字化改造。鼓励大企业以研发创新为重点,建设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台,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加快建设化工、模具、轴承、气动件等领域产业大脑,推动数据汇聚、共享和创新应用。


3.提升数字化服务供给能力。培育发展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工业母机,提升装备的国产化水平。支持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合制造业企业加强供需互动、联合创新,推进关键工艺、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工业网络的系统集成和深度融合,开发面向典型场景和细分行业的整体解决方案。支持软件企业和制造企业联合开展工业基础软件、研发设计软件、工业控制软件、数据管理软件及系统解决方案攻关,开发大数据可视化分析工具、数据挖掘算法等软件产品。推动本地企业与国内高校、研究机构以及大数据企业合作,开展数据清洗、加工、分析等服务。谋划建设宁波超算中心(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推动算力、算法、数据、应用资源集约化和服务化创新。


(六)实施质量品牌提升工程


1.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实施卓越企业培育计划,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鼓励企业导入国际测量管理体系。加快推进质量基础“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一批示范引领平台。推动检验检测、认证认可与产业基础重点细分行业深度融合,形成以检验检测、认证认可为“连接器”的产业聚合新模式。完善政府质量奖励制度,鼓励企业积极争创中国质量奖、省政府质量奖、市政府质量奖。到2025年,产业基础领域建设完成50个以上质量基础“一站式”服务平台,新增政府质量奖获奖企业10家。


2.推动标准体系建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共性技术的标准研制,持续提升标准的供给质量和水平。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浙江制造”标准制(修)订。推动社会团体制定推广实施市级团体标准项目。促进产业基础领域有关国家标准委秘书处落地宁波。优化提升标准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国家标准专库。到2025年,产业基础领域新增主持或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标准200项以上,主持制(修)订“浙江制造”标准50项以上。


3.强化知识产权布局与保护。研究制定知识产权导向目录,开展重点产业专利导航和专利预警分析。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大高价值专利培育力度,优化专利布局。鼓励企业加强国际专利布局,探索知识产权国际与区域合作新机制。建立完善知识产权“快保护”机制,加强中国(宁波)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和海外纠纷应对分中心建设。到2025年,力争产业基础领域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800件,规上工业每百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达到150件。


4.加强品牌建设。鼓励企业争创驰名商标、“品字标浙江制造”等省级以上品牌,支持企业加快培育自主品牌,推动企业由贴牌生产向自有品牌转型。推动有条件的产业园区和特色产业集群争创国家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支持产业链上下游开展商标资源整合和品牌联合,打造特色明显、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区域品牌。开展“宁波品牌日”系列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到2025年,产业基础领域新增驰名商标10个、产业集群区域品牌(行业性区域品牌)5个。


四、组织保障


(一)强化工作统筹。发挥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全面加强产业基础高级化工作组织领导。组建工作专班,建立完善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的工作体系,协调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创建国家试点城市相关工作。分类分级建立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平台、重点技术等清单,实行清单式管理。


(二)强化要素保障。统筹产业、科技、人才、金融等相关扶持政策,形成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的政策合力。建立资源要素配置优选机制,对进口替代性强、技术工艺先进、排放水平领先的产业基础高级化重点项目,优先给予土地、能耗、排放等方面的保障。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强化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探索“大优强”、单项冠军企业人才自主评价机制。加大财政资金对产业基础高级化的扶持力度,完善政府性产业基金管理运作模式,扩大创业投资基金、天使投资基金等规模。


(三)强化试点示范。发挥数字化改革牵引作用,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数字化研发创新、创新产品应用推广、整零协同、“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等方面强化先行先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形成一批成功经验。


(四)强化评估评价。进一步完善产业基础高级化的监测指标、评价体系,加强跟踪评估评价。积极总结推广典型企业、典型区域(行业)在培育提升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做法。


来源:宁波市经信局


官方微信
宁波市智能制造协会

更多精彩等你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