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正文

您的位置:首页>协会服务>会员风采>正文

会员专访 | 何盛华:做眼里有火焰的制造人

发布时间:2022-04-18 14:51作者:管理员文章来源:智能制造协会

360�20220418145230991.jpg

从一名清华本科毕业生成长为业界高度认可的创业新秀,17年来,80后创业者——数益工联CEO何盛华始终执着于一件事——如何通过实施数字化工厂促进“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为“中国智造”,在这条赛道上,他一步一个脚印,趟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奋斗之路。

春寒乍暖的3月,专委会有机会采访到何盛华,一起聊聊他背后的故事。


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清华工业工程系首届毕业生


何盛华出生于宁波一个制造业世家,从小在工厂里泡大的他对制造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深深的感情。从小的工厂经历让他发现,自己对作业现场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相比于处理纯工科的问题,他更擅长的是调动资源、组织人员、工具应用。


于是,2001年,刚刚结束高考的何盛华在研究志愿填报时,看到工业工程专业的介绍后顿觉眼前一亮——这个专业既涵盖工科又兼具管理知识,也许可以更好的发挥他个人的优势!在兴趣、天赋和情怀的合力下,他成为了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成立后招收的首届学生。


彼时,刚刚成立的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由于是新系,授课老师大都来自机械、精密仪器、管理等传统学科,这赋予了工业工程专业天然的交叉学科属性,也为他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4年的那个暑假,何盛华来到深圳的工厂实习了两个月。这段经历让他真正体验到电脑是如何制造出来,观察到生产线上蓝白领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更看到了中国制造业蓬勃发展的态势,对中国制造有了更加深切的理解,从而更加坚定了要在这个行业深耕的信念。


学以致用15年,相信知识就是力量


4年本科生涯结束后,何盛华就一头扎进制造业,再未偏离。凭借中国顶尖学府工业工程专业科班出身的教育背景,结合他所擅长的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他在这个行业中逐渐如鱼得水。


德企、台企、大型民企……辗转五家企业,从基础工作到高层管理,从上海一家中小型企业负责生产与物料计划的工程师到进入上市公司担任集团副总负责生产运营和数字化,可以说何盛华是把工业工程的专业知识都实践了一遍。1.gif提及他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工作经历,他回忆到,09年中国汽车行业大爆发,市场需求急速增长,他所在的公司亟需扩大产能。当时比较稳妥的方案是花费1000万从德国引入一条成熟生产线。何盛华却偏偏不想走寻常路,为什么不能花更少的钱来达成一样的效果呢?


经过严密的规划,何盛华把生产线切成7段,并对应在国内找到7家供应商,按照需求重新定制,最终,将产线的制造节拍从16秒改造提升到8秒,花费只用了不到500万。在产线落地用时相近的情况下,仅花费了一半预期经费却同样实现了产能倍增,这一次业工程理念得到成功应用的经验,给何盛华增添了更多的信心。


用最专业的方法,总结前辈们在100多年实践中探索出的成熟经验,在现实环境中加以创新性的应用,产生更大的价值,再把这些资源组织起来,克服其中的困难,使得产品能够真正落地,就是支撑我走到今天的行事逻辑。”何盛华说。


我能为整个制造行业做些什么?


2020年,37岁的何盛华决定辞职创业,谈及走上创业之路的理由,“职业天花板”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考虑关于价值的实现:“在一家企业做数字化,做得再好也只是一家。如果自己成立公司,以后就可以做100家、1000家甚至更多的数字化工厂,把这套模式复制、普及到整个制造行业,它所能产生的价值远大于我个人在制造领域一家上市公司做副总。”


2020年8月,他拿到几千万的天使投资,成立了宁波数益工联科技有限公司,在寻找资本的过程中,还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创业伙伴——同样来自清华工业工程系的师弟宿文。


2021年8月,公司完成了高瓴创投独家领投的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来自高瓴创投的投资人表示,相信数益工联将在中国工业数字化进程中创造出长期价值。

2.gif

谈到团队,他很自豪:“跟同行相比,工业工程专业团队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数益工联的团队非常善于使用工业化的语言与工厂对接交流,大大降低了沟通壁垒。何盛华用“131”来总结团队的高效:1周驻扎调研,制定方案;3个月实施蓝图,上线交付;1年帮助客户实现投资回收。目前行业内数字化工厂建成的平均周期为一年,行业标准化程度一般为30%,数益工联的数字化工厂建设周期平均用时仅为3个月,缩短了近3倍,而标准化程度可高达85%。

3.gif

谈到产品,他很自信:18个模块,77个标准功能。我们考虑了众多行业和客户场景,结合工业工程和精益管理的大量底层理念,构建出一套完整的、拥有标准模块和标准功能的产品,再加上团队近20年的工厂管理经验,就是标准+定制理念的最好应用,这一切确保每一个数字化工厂的项目都能在三个月内准时完成。”


去年,何盛华还跑了110个工厂,他们的客户已经发展到海外,即便在疫情之下,仍能感受到中国制造业体量的持续增长。因为在创立之初他便做好了全球化的准备,以迎接未来更大的挑战。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数益工联从成立到现在短短不到2年时间,服务过的企业满意率高达100%,其中有三分之二已经继续签订了二期合作。


面对未来,何盛华成竹在胸:“今年,我们的目标简单清晰,将产品的研发和创新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计划4月底推出SaaS产品,专门服务于年产值在1000万以上2亿元以下的中小型制造企业,采用全标准化、零定制、公有云、年租金的模式运营,使企业投入更少,回报更快。同时,2022年预计建成几十家完整数字化工厂,落地上百家SaaS产品客户,实现数字化工厂的创新与发展。”


面对挑战,他充满信心:“挑战,当然有。一是制造企业没有使用SaaS产品的习惯,而且对数据上公有云是存疑的;二是SaaS产品的市场推广难度高。该产品是以付年费、非买断制的方式进行,数字化工厂的改造效果完全依赖于实际价值来体现,这个过程至少需要两到三年时间的检验。因此不仅需要在客户教育及培训上下功夫,同时还需不断打磨迭代,实现产品越来越精致、功能越来越丰富的目的。”

4.gif

关于团队和自我要求,他说有二:一是“脑子清晰”,这意味着聪明、专业,二是“眼里有火焰”,这意味着有强烈的自我驱动力,有做成事的野心——这也是这家公司的气质。在创业的同时,何盛华还不忘给自己充电。除了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涉猎广泛的阅读,2020年,他重新返回清华园,攻读创新领军工程博士,师从我国工业工程领域最优秀的教授郑力先生,继续在工业工程领域研究离散型制造行业数字化工厂标准与实践。他还希望能有机会利用自己在这个领域的丰富实战案例,参与更新属于我们中国自己的工业工程专业教材,为工业工程人才培养也做出一份自己的贡献。


最后,应秘书处之邀,何盛华为刚刚起步的创业校友总结了自己的经验:产品化是最好的标准化,要坚定的走产品化路线,同时要有明确的市场,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清华在资本界、工业界、公共服务领域、人才等方面的充沛资源,真正的投入到中国科创这片热土上来。


“未来的10年、20年,是数字化、新能源、碳中和、芯片等产业最好的历史时机,还有大量的材料、装备等亟需国产化替代。要厚积薄发,抓住这些最好的机会。”他建议在校的学弟学妹要把握好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历史契机,“既能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同时获得相对更好的回报,为中国制造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


两个小时的采访接近尾声,春日的午后一切都显得充满生机,从何盛华身上可以感受到一个追求理想、搭载着中国制造业高速发展列车前行的青年身上那股执着、果敢的精神。


我们看到,正如何盛华自己所言,他的眼中的确有跃动的火焰。这片星星之火,正带着燎原之势,走在促进“中国制造”升级换代的大道上。


来源:清华先进制造校友


官方微信
宁波市智能制造协会

更多精彩等你来

[关闭]